2022-06-21 16:31:48
心得
读书能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
听朋友说,她的一个同学读编剧专业,每学期要读40本书,这还仅仅是课堂上布置的,不包括自己读的那些。
我羡慕不已,离开校园后便一直辛苦地工作,不过是为了某一天攒足积蓄,可以闭门读书再不到人群中去,如果人生中能有四年时间把读书当做一种职业做,那可是多大的乐事。
写作的时间久了,才发现读书才是正业,文字不过是从脑袋里漏出来的思想。七年的职业生涯里,尽管写作对我来说已经成为近乎机械的行为,每天写什么依旧受到阅读的影响,如果读了大气磅礴的作品,下笔便从容有力许多,如果读了温柔浪漫的作品,文字便精致隽雅。如果什么都不读,从日出干坐到日落,也是写了删,删了写,平添烦躁。
阅读不仅影响写作,阅读也在主宰生活的主题。有人说一个人读什么就是什么,我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只觉得读书是认识世界的过程,现在倒觉得读书能解决很多现实的问题,我发现自己如果某段时间读世界名著,生活琐事再多也烦扰不到我,如果读了旅行散文,身体再疲惫一颗心却是轻盈的,前段时间读茨威格,人性故事让我对世界充满悲悯之心,这段时间读懒兔子的中医指南,又开始研究起补气血的食谱。我感觉读书和看病差不多,哪里不舒服,就去找一副阅读良药,治心也治身体,生活也会畅快许多。
前几日一位读者问我,自己读了很多书,为啥总是记不住?她说道自己是个九岁娃妈,“深感这个年龄留给自己提升自我的时间真的是不太多,尽量想多看一些书,但是看过则忘,甚至连书名都能忘,以至于下一次甚至会重新翻开此书,这种感觉真的很挫败。”
过目不忘是所有读书人的愿望,但过目则忘却是许多人的困扰。我整理了一下近来的读书心得,和大家分享。
【在对书的选择上下点功夫】
以前我什么书都读,励志散文占了相当的比重,但现在那些书名一点都记不起来了,不是这些作品不好,而是这类文字只适用于人生的某个阶段,时过境迁不再有用,便被弃之一旁了。今年读书我便谨慎许多,不读快销文字,不读书城热书,只读自己感兴趣的,或是名家经典,如果一本书我既不了解作者也不知道内容,就会在网上先看评分和短评,豆瓣7.5分以上才会阅读。
【尽量读纸质书】
我心目中的阅读体验排行是这样的:纸质书最佳,电子书其次,音频书为末。虽然最近为节省空间处理了家里几乎全部的纸质书,可如果以后真的不再奔波,一定会拿出一面墙给纸质书。以前听过一句话,做一件事时你用的感官越多,就会记得越清楚,读书也是一样,手指翻开书页的触感,耳边响起的沙沙声,也是阅读的一部分,这种体验是其他方式取代不了的。
【不要用碎片时间读书】
我曾经是个碎片时间至上者,恨不得把一切碎片时间拿来阅读。其实碎片时间最不能用来读书,注意力不够集中,阅读时匆忙紧张,自然什么也记不得。这点时间更适合做点不用脑力的家务活或者拖延许久的琐事,为更重要的事扫清障碍,积攒出大块时间。深度阅读和学习,都需要这样的能够全身心投入的大块时间。
【摘抄也是思考】
你可以选择一边阅读一边摘抄,也可以在阅读后集中摘抄。不要担心影响到阅读速度,速度只是熟练一项技能后自然发生的结果,急于追求速度的阅读只是没有思考的阅读,不会在脑袋里留下任何痕迹。找个朴素的本子,记录下书中经典的句子,回味体会咀嚼,这本身就应是阅读的一部分。
【阅读需要不定期的重逢】
以前看了再好的读书或电影,我也不会再看第二遍。这几年心态改变许多,读了几本很久以前读过的好书,惊讶地发现,虽然预知了内容,却重温了从前的感动,又添加了新的体会。初次阅读只记住新鲜,多次阅读补充细节,一本好书需要一再重逢,才能让文字服务于生活。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如何读书这个话题,读者的那句话“深感这个年龄留给自己提升自我的时间真的是不太多”让我感同身受,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好好把握光阴的价值。每当读书,我便觉得幸福,现实不是太糟,未来也充满希望,引用一句茨威格说过的话,“人生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