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玩网

美军机真落台了,胡锡进 ‘攻台发生之时’却变‘一切尽在掌握’

2022-07-20 18:54:01

电影封神三部曲好不好看 https://www.touzitop.com/ysxm/10494.html

美国军机公然降落在了松山机场,引起了大家的一片哗然,尤其是胡锡进主编曾经的‘美国军机落台之时就是武力行动发生之日’的言论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而国防部发言人年初也强调‘XX行为意味着战争。‘

但是,这次美国空军的运输机真的落地,狼真的来了,胡主编却立马发了‘一切尽在掌握,对岸提心吊胆‘画风一遍,更多人立马随后开始解读,这只是美国在送疫苗,是单纯的抗击疫情,是商业行为来解释为什么’行动发生之日‘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显然不成立,这次到台北访问的三位美国政客的身份相当敏感,三名来访的参议员中,一名是参议院代表民主党的外交关系委员会委员,另外两位则都是参议院武装部队委员会委员,一名代表民主党,一名代表共和党。用这样一种外交配两党军事代表的方式,乘坐美国空军的飞机到访台北,你说他就是为了送疫苗,行为动机单纯,你信吗?反正我是不信。

其实美国军机落地没有带来解放军任何胡主编口中的行动的原因很简单,不管是环球社论里的‘美军机落地之时就是攻台开始之日’,还是发言人口中的‘独立意味着战争’,都被大家过度解读成了一种威慑姿态,但他本身只是一种展现姿态的宣传辞令。

这可不能混在一起谈,虽然从表面看起来,他们的辞令格式都是如果A(一种可能发生的事实),那么B(一种可能导致的后果),但对威慑来说,价值在于用B的威力来吓止A的发生,A是一种触发门槛,B是一种打击手段,如果A被突破了,那么突破方就要遭受B这一结果;宣传则完全不一样,宣传的B不是用来防止A的发生的,而是用来和A一起,表现自己强硬的姿态的。

所以,威慑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如果A那么B的威慑只有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成为有效的威慑:一个有着清晰定义,且有可能被触发的A,和一个明确方式,且现实可行的B。也就是说,你必须要让被威慑的对象(比如台湾/美国)知道什么时候会挨什么样的打,那么这种威慑才能是有效而可信的,才会让对方止步在明确的底线之前。

我们当然可以很容易的举出几个反例来说明为什么触发门槛和打击手段都必须是清晰且现实可行的。

那么无论是《环球》还是某位发言人,他们的对台发言具备我们刚才所说的A清晰定义且可能触发,B方式明确且现实可行吗?显然不满足。

从A上说,发言人口中的‘独立’显然是定义不清晰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算‘独立’呢?是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全套国家机器?那显然不可能,因为对岸的国家机器是一直以来就存在的;是域外的军事力量事实驻军,在政治和军事上提供帮助?那早在2005年,美国在台协会里就已经来来走走无数批美国现役军人了;是彻底放弃RepublicofChina的官方国号,重定国名,搞新宪法?对岸哪怕是主流绿营,他们也是拒绝这么干的;是公开或暗地里表达一种维持事实独立的状态,谋求加入更多的国际组织吗?这无时无刻的都在发生着。

那么咱刚才说的可靠威慑必须满足的清晰触发条件A到底在哪里呢?从这点上说,胡主编的环球反而是前进了一步,但是这个定义还是有漏洞的,什么样的飞机满足‘军机’这个定义条件?这次来的C-17,带的却是美国的参议员以及疫苗,他应该算是一种军机吗?而美国政府专机队的专机也是美军所有的,这些737或者湾流落地台北,又能算是军机吗?

而与不清晰的A比起来,B也是不够明确的,XX意味着战争,那么战争的规模,战争的形式又是什么样的?气垫船上岸是一种战争,那么冷战式的对立又是不是一种战争呢?扶植代理人是一种战争,那么网络战,舆论战,贸易战又是不是战争?所以,意味着战争这个后果,也是不明确的。

那么一个既没有明确触发条件,又没有清晰后果的表态,自然是没有办法去当成一个有效的威慑的,只能当作一种展现强硬姿态的宣传手段,美军显然是也解读到了这一层,所以他们才会更加肆无忌惮的反复试探。

胡主编深夜说蔡省长和台湾省武装力量心惊肉跳,白天又说主导权尽在大陆,我们不会吃亏,环球时报的读者也许会相信,对岸的媒体也许会炒作的让另一部分人相信,至于搞出这件事情的美军会不会相信?我觉得不会,美国的精英们,对什么是威慑,什么是宣传,肯定区分的比咱们,要清楚的多。

我们真的像主编说的那样没有吃亏吗?用威慑姿态来进行内外宣传,怎么看都不太明智,毕竟群众对‘狼来了’的耐性,是有限度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品玩网版权所有